一、原始技艺的现代表达:泥条盘筑的千年回响
在中国紫砂艺术的浩瀚星河中,董俊峰的《得心·清客》朱泥壶以其独特的泥条盘筑技法,向世人展示了最原始、最本真的陶艺魅力。泥条盘筑法,作为人类制陶史上最古老的成型方式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广泛应用。然而,在紫砂壶这一高度成熟的工艺体系中,采用此法者寥寥,因其对匠人的手感、经验与审美有着极高的要求。
董俊峰师承冯伯明,并得省大师范洪泉指点,深谙传统技法的精髓。在这把仅75CC的朱泥小品中,他以泥条螺旋盘旋成型,保留了泥条接合处的自然痕迹,却巧妙地将这些痕迹转化为梅枝历经风霜的木纹肌理。这种“化拙为巧”的手法,既是对古老技艺的致敬,亦是对紫砂艺术语言的创新诠释。
二、寒梅入壶:自然意象与文人精神的交融
《得心·清客》壶的灵感源于梅花——这一中国文人心中“高洁坚韧”的象征。壶身泥条盘筑的纹理,如老梅枝干虬结,壶嘴与壶把则以写意手法塑成梅枝伸展之态,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壶鋬如苍劲回旋的梅干,自壶底胥出一丛新枝,老干与新枝交错,仿佛在诉说生命的轮回与不息。
更令人称绝的是,壶身点缀三朵梅花,或含苞待放,或傲然盛开,层次分明,暗合“梅花三弄”的意境。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暗香浮动”之韵,而此壶以朱泥为胎,泥色温润如红梅初绽,壶底仿佛能嗅到一缕幽香,恰如林逋笔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再现。
三、小器大雅:75CC中的匠心世界
紫砂壶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说,而《得心·清客》虽仅75CC,却以小见大,展现了董俊峰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朱泥因其收缩率高、易变形,历来是制壶中的难题,而泥条盘筑法更增加了烧制的风险。然而,此壶不仅成型完美,更在壶嘴、壶钮、壶把的衔接处做到浑然一体,毫无滞涩感。
壶嘴短促有力,出水爽利;壶把贴合手型,端握舒适;壶盖与壶口严丝合缝,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壶身纹饰并非简单刻画,而是通过拍打、压印等手法自然形成,使整体气质既古朴又精致,堪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四、师承与创新:董俊峰的紫砂艺术之路
董俊峰作为实力派陶艺家,其艺术风格既有师承的严谨,又有个人独到的创新。师从冯伯明,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受范洪泉指点,他又在花器创作上获得了更深的领悟。《得心·清客》壶正是他融汇两家之长的代表作——既有光素器的简洁凝练,又有花器的生动自然。
在当代紫砂艺术趋于商业化、同质化的背景下,董俊峰坚持回归传统技法,以泥条盘筑这样的古老工艺创作,不仅是对匠心的坚守,更是对紫砂本质的思考。正如这把壶的名字“得心·清客”——“得心”源于《庄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强调手艺与心性的合一;“清客”则寓意梅花为“清雅之客”,象征着文人高洁的品格。
五、结语:一壶一世界,一梅一春秋
《得心·清客》朱泥壶不仅是一件茶器,更是一幅立体的水墨画,一首凝固的诗。它用最原始的泥条盘筑法,塑造出最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它以梅花为魂,传递出中国文人“凌寒独自开”的精神境界。董俊峰以此壶证明,真正的艺术,不在于繁复的堆砌,而在于能否以最朴素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深处的共鸣。
对于紫砂爱好者而言,此壶是收藏的珍品;对于艺术研究者而言,它是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而对于普通观者而言,它则是一把能让人静下心来,细品茶香、慢赏梅韵的雅器。正如古人云:“器以载道”,而这把壶所承载的,正是千年紫砂文化中最本真、最动人的那份匠心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