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的岁月情怀 源远流长

宜兴紫砂

要论哪样物件最能代表宜兴,那还非得是紫砂壶不可。来宜兴农家乐的不少朋友都会去临近湖父的丁山(丁蜀)买些紫砂茶具。宜兴制陶史源远流长,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便开始以火来烧制陶器了。到了宋代,宜兴的陶瓷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以丁蜀镇一带最为繁荣,几乎是家家做坯,处处皆窑,在生产日用陶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甲泥,于是,存在于甲泥矿层中的宜兴地区独有的紫砂矿料被从中分选出来,使紫砂业具备了独立发展的客观基础。

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蠡墅羊角山附近进行考古工作时,发掘出了早起紫砂古龙窑和紫砂残器堆积层,经过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古龙窑年代可早到北宋中期,而出土的残器器型也多有宋代流行的龙虎瓶的捏塑手法,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院和江苏省陶瓷研究所鉴定,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与现代紫砂器比较,虽然在原料粒度,制坯工艺和烧成工艺上比较粗糙,但是其矿物组成基本和现代紫砂一致,这就说明,北宋中期,紫砂已经从粗陶中分离出来,并且其制坯方法也脱离了传统的拉坯成型,而采用了泥片镶接的方法,壶嘴、壶把的处理,则是采用了打洞捏塞法,从这些残器复原后得到的器物观察,这个时代紫砂的造型以提梁式、高颈壶、矮颈壶为主,并且容量都很大,所以,推测此时的紫砂壶的功用应以煎茶、煮水为主,这却也符合宋代的茶事习惯。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废除“团茶”,品茶、论茶之风盛行,一些文人雅士追求一种更省时、更简便的直接冲泡的“撮泡法”(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并且文人偏爱深色茶具,于是,作为泡茶用具的紫砂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紫砂壶完成了从煮水、煎茶的用具向泡茶用具的转换,功能的转换和文人的审美偏爱也为紫砂壶小巧精致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定下了基调。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有年代可考的最早最完整的紫砂壶,是再1966年,南京中华门外马家油坊桥古墓中出土的一件紫砂提梁壶,墓的主人是明正德年间的司礼太监吴经,所以我们把这把壶称为“吴经提梁”,吴经死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由吴经的身份来看,紫砂壶在明代已经进入上层社会。

我们所看到的这件吴经提梁壶,胎质与现代紫砂已经差别不大,造型规整,制作手法是上下两片附合虚陀镶接成型,从内部看,腹部出现节腠,壶盖内使用了“十”字形泥条作为固定,嘴把使用了接榫法制作,流的下部贴有一片四瓣柿形泥片,这个贴花工艺,不仅使茶壶更加美观,也加固了流与壶身的结构,可见,这把紫砂壶的制作已经接近成熟阶段,它的壶钮非常圆滑,推断此时已经在使用转盘加工了,壶身有缸釉泪及火刺现象,可以表明那时应未使用匣钵装置烧制。

综上所述,如果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片断代准确,可推断,紫砂在北宋中期已经从粗陶中分离出来,由于那时的功用以煮水、煎茶为主,使用紫砂壶的人也多以童仆小厮居多,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到了明代,因文人们的饮茶方式有所改变,赋予了紫砂壶人文意义上的美感,制作也更为讲究,从出土的这件吴经提梁以及其他时间接近的出土紫砂器来看,嘉靖到万历年间(1522年-1619年),应是紫砂真正形成工艺体系的时期。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