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勇于挑战自我的人——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创始人兼董事长朱建新教授

朱建新

身材魁梧,语气豪放,与朱建新教授一接触,便能强烈感受到他对工作、事业和生活的那股激情。事实上,他确实是一位勇于挑战自我的人。当年,他读大学成绩优秀,留校担任大学教师,目前是江西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但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当一名大学教授,而是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大胆投身于商海,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名弄潮儿,目前,他是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创始人兼董事长,并兼任云南江苏无锡商会会长等职。之所以能成为教授+商人的“复合型人才”,这与他永不言败、不断进取的个性分不开。

不向命运屈服

朱建新
参加江苏发展大会

1963年,朱建新出生在我市和桥镇同里村一个普通农家。尽管这里是土肥水美的江南水乡,但朱建新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文革”和经济困难时期,在他长身体的关键期,却经常吃不饱饭。正当他渴求知识时,学校教育却不太正常。好在和桥乃至整个宜兴有着特别浓厚的崇文重教的良好氛围,而好学的朱建新读书更是非常刻苦。1977年,考上和桥中学高中的朱建新,因小学、初中一直在村校就读,开始学习成绩与城镇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从不服输的他为此加倍用功,奋起直追。不久,他的学习成绩便在班级名列前茅,尤其是物理成绩优异,让三任物理老师对这名尖子生留下深刻印象。可是,命运偏偏捉弄人。1979年高中毕业这一年,朱建新患上了严重的黄胆肝炎,辍学半年。他带病参加高考,差几分没有被录取。

年轻的朱建新骨子里有股子犟劲,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1980年,经过积极治疗,痊愈后的朱建新选择了复读,重新坐进了教室,捧起了一年多前的书本。为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当年高考,他的成绩如愿地超过录取分数线。那选择什么专业呢?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就不怕吃苦的朱建新,选择了将来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艰苦的矿山开采专业,被当年的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录取。

1984年下半年,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过硬的朱建新大学毕业后,被留校任教,并担任系团总支书记。为了适应高校工作岗位要求,1989年,他考取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1992年研究生毕业时,中南矿冶学院动员他留校,并委以重任。可朱建新谢绝了中南矿冶学院领导的美意,选择重回江西冶金学院。他说,首先,是江西冶金学院培养了自己,并支持自己继续深造,做人不能忘本;其次,自己最大的愿望还是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而对“做官”缺乏兴趣。

不做只懂理论的“书生”

朱建新
与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合影

矿山开采专业,特别强调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等重要性。朱建新在教学工作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知识,更注重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要学生有过硬的动手能力,那自己首先要成为行家里手,经过一番苦练,他开挖掘机、开推土机、钻爆破孔……都达到了专业人员的水平,并获得了高级爆破工程师等技术职称。学生们对他的操作能力无不佩服,他理论与实验融为一体的讲课,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一定程度上更喜欢“动手”的朱建新,经常带领学生到矿山、工地等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上世纪90年代,他代表学校到珠海西区和深圳盐田港工地参加社会实践,负责工程土石方的爆破作业。他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亲自带着学生打爆破孔、安炸药,一些不知内情的人都以为他是一名“包工头”,而根本想不到他是一名大学老师。这次前后长达三年左右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实践的机会,而且为学校挣到了一笔数额不小的“额外收入”。而对于朱建新来说,最大的收获则是在工作中结识了深圳大学原校长、知名建筑学家罗征启先生夫妇。

1983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罗征启,南下到刚刚成立的深圳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后担任校长。因清华大学建筑系出身,他对于深大建筑系的发展格外重视,还带去了不少清华的教师,包括同为建筑师的夫人梁鸿文老师。

当时身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深圳分院董事长的罗征启先生,积极参与盐田港等深圳各大工程的建设。罗先生夫妇渊博的学识、宽厚的长者风度,折服了朱建新。一贯好学的朱建新当即拜罗先生夫妇为师,“跨科”学起了建筑学。半年多时间里,朱建新在工作之余,一有空便往罗先生家跑,虚心向罗征启、梁鸿文夫妇请教各种问题。多年之后,朱建新说起这段“求学”经历,仍觉得特别有意思:“当时我既当大学老师,又当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知识,为自己今后事业发展打下了更加扎实的基础。所以人啊,只要你想学习、善学习,任何时间、任何年龄、任何地方都可以学到你想学的知识。”

初涉商海学弄潮

朱建新
与FRTG集团高层WolfgangHohl先生(右二)合影

1999年举办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我国第一次成功举办的世博会,当年为国内外所瞩目。1998年,昆明世博会进入筹备的关键阶段,对世博会充满好奇的朱建新专门去了一趟昆明,到昆明世博局和世博园工地作了详细考察。当他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世博园的规划设计时,发现其中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昆明世博局相关领导和专家听了他的意见,发现他的建议不仅很专业,而且很独到、很新颖,于是诚恳地邀请他协助世博园的规划设计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朱建新根据世博园的地形地貌,结合自己对本届世博会主题思想的理解,利用专业的建筑学知识,加班加点,对世博园的人与自然馆、竹园、盆景园等场馆进行了精心设计,对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完成了昆明世博园环境提升规划设计方案。当昆明世博局组织相关人员对他的设计方案进行审议时,许多专家不吝赞美之词,称“这是一个最好的设计方案”。世博局领导问朱建新:这套方案需要多少设计费?朱建新笑了笑说:“不用设计费。我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想为我国第一次举办的世博会能更完美点,出一份力。”

朱建新的一片诚意打动了世博局领导的心,为对朱建新的辛勤付出有所“补偿”,同时为确保相关项目的质量,世博局当即决定,将世博园的公共区、红塔园等四个项目交给江西冶金学院所属单位建设,具体由朱建新负责。世博园工程在朱建新的亲力亲为之下,一炮打响,他负责的四大工程成为整个园区的亮点,受到世博局和中外游客的好评。而朱建新在学校也一下子成为“商业名人”,学校鼓励他在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带领几名同事投身商海。他在短短的几年间,承接了多个园林、环保类工程,这些工程项目既成为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又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心系环保创新业

朱建新
与宜兴环科园开展合作

当年昆明世博会的主题是“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亲身参与世博园建设这一非凡经历,让朱建新对人与自然、生态建设等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他对生态文明、环保产业等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2002年,朱建新考虑自己应该为生态建设做些什么,他想到了竹子的开发利用问题。在昆明市的大力支持下,朱建新带领一班人,研究利用当地十分丰富的竹子加工成建筑材料。他们奋力攻关,用两年半时间,按住宅标准完成了竹复合材料建筑的研究设计及建造工作,成功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幢真正的“竹房子”,170多平方米的这幢房子,全部采用由竹子加工而成的建材建成。这幢绿色环保的“竹房子”,当年吸引了业内外众多人士的目光,成为一处景点。

为把自己钟情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得更好,2005年,朱建新倾其所有,加上贷款,创办了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该园是云南省目前唯一的环保装备制造和环保产业服务园区,是云南省及昆明市的重点建设项目,云南省环保产业的重要基地。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占地1489亩的该园区至今总投资已达23亿元。园区初步建成了三大平台(即环保治理设备制造平台、环保产业研发平台、环保产业投融资平台),形成了四大产业形态(即环保设备制造、环保产业服务业、环保配套产业、物流商贸等相关产业)。

朱建新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的一项攻坚战,环保产业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产业。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就是要面向云南等西部地区,以推进西部区域性环境综合治理为目的,打造环保产业生态系统,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构建新型环保产业综合服务的新模式。

作为一名从“环保之乡”走出去的宜兴人,从事环保产业当然绕不开宜兴。朱建新说,当初创建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己对家乡的环保产业有一定的了解,是家乡给了自己更多的创业底气,而且当时他就设想,昆明、宜兴两地可以开展环保产业协作,推进双方的发展。

事实上,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的发展,也得到了家乡尤其是宜兴环科园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近年双方互动不断。朱建新受宜兴中宜环境医院的启发,在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也成立了环境医院——云南中宜环境医院有限公司。

2017年5月,朱建新作为嘉宾参加了首届江苏发展大会。2018年10月,他又专门回到家乡,参加了宜兴高质量发展大会。大会期间,他真诚地说,自己作为一名宜兴人,时刻关注着江苏尤其是家乡宜兴的发展,也愿意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当然也希望今后宜兴、昆明在环保产业方面能进一步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并且结出硕果。

朱建新

人物档案

朱建新,1963年生于宜兴市和桥镇同里村。1984年7月,在江西冶金学院本科毕业,1992年5月,在中南矿冶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为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采矿新技术、岩层控制技术、环境岩土等方向研究,同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和环保事业的商业活动。现为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创始人兼董事长,云南江苏无锡商会会长。(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