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胡滨特别投入。
2013年12月的南京充满了冬的萧瑟,枯黄的梧桐叶伴着冬雨,纷纷飘摇而下。在南京政治学院教学区门口,该校基础部军事科技与信息教研室教授胡滨那有些单薄的军绿色身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她那略透着倔犟的淡然微笑、军人特有的挺直腰板,与斜密的冬雨、飘舞的梧桐叶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
在与胡滨的交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江南女子的柔弱、同时面对4种肿瘤的自怨自艾,而是一个站在三尺讲台前,用坚韧执着演绎生命的宽度、践行自己做一名合格战士誓言的军人!
深夜里的“跳窗教员”
胡滨的老家在宜兴芳桥。美丽的宜兴,有着她的家族记忆。而对于她来说,当年的小女孩还揣着一个美丽的梦想:当一名军人。
小时候的胡滨经常翻看母亲当兵时的照片,幻想着自己长大后也能穿上绿军装。但在那个年代,她始终觉得那是个不可企及的梦——因为有亲戚定居国外,在她的家庭背景中,长久笼罩着一层所谓的“海外关系”。
1979年,当17岁的胡滨幸运地拿到国防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辈子,终于可以当兵了。1983年,胡滨大学毕业时,面对军地双向选择,毫不犹豫选择了军队,并被分配到南京炮兵学院工作,成了一名军校教员。其实胡滨自小性格内向,不爱讲话,她觉得自己最不适合从事的职业就是教师。但胡滨从心底里热爱军队,她想着只要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在哪个岗位服役都一样;既然组织把自己安排在国防教育战线上,自己就应该努力成为合格的战士。她很快就成为炮兵学院的骨干教员。
学术探讨,胡滨总是那么较真。
挑战,无处不在。
1992年,胡滨以骨干教员的身份,被引进到南京政治学院基础部,讲授《当代科技》《军事技术发展史》等课程。这些跟胡滨的物理专业都不太对口。面对全新的教学内容,胡滨鼓起勇气,向书本学,向懂军事的同志请教,但一种无形的压力始终伴随着她。
在胡滨调入政治学院前,海湾战争爆发。从那时起,世界范围的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我军的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虽然胡滨也意识到要注意跟踪军事技术领域的发展变化,尽可能让自己的教学贴近实际,然而取得的效果却不令人满意。
一次,南京政治学院院长王日中在听了胡滨的课后评价:“物理课味道太浓”,讲原理太多,与实际联系太少。对于教了十多年书的胡滨而言,这话就像重锤一样敲打在她的心上。那一阶段胡滨想得很多,吃不好饭,也睡不好觉。有朋友劝她,别难为自己了,想办法改个行,做点轻松的工作。可她觉得,作为一名军人,不敢攻堡垒,只想当逃兵,是最可耻的。
从那以后,胡滨把培养现代战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在军事教学上追求的最高境界,注重用“打赢”衡量教学成果,用“战场”牵引课堂。她平时不仅注意学习钻研新军事变革理论和高科技知识,每到假期还和同事们深入一线部队调查研究。从西部边陲到东海之滨,从北国边疆到南国军营,她的足迹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技术部队、科研院所,先后收集军事前沿科技信息1000多万字、图片10000多幅,以及200多小时的音像资料。就算是出门旅游,她也要顺道到沿途的军事院所收集信息。她经常与国内外、军内外的同学和朋友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军事前沿科技信息,力争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知识充实进教案,传授给学员。胡滨的学生屈莉说:“胡教员的教案就跟网页一样,更新得特别快。有时候甚至就是前一天网上刚出来的。”
教案日渐丰厚,胡滨的休息日却越来越少,加班加点更成了家常便饭。学院办公大楼每晚10点就要上锁,加班的胡滨经常被反锁在大楼里,只能打电话找人来开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从大楼门旁的窗台可以直接跳到楼外,从此加班至深夜的她就经常跳窗回家,因此得了一个“跳窗教员”的称号。
从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到全军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从专业不对口,授课理论太多,到总政院校优秀教材评选优秀网络课程、优秀文字教材一等奖获得者……在一次次自我挑战和跨越中,胡滨的艰苦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2006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由她讲授的《当代高科技与军事变革》还被评为学院“优质课程”,并荣获多项教学成果奖。其实,对于成绩胡滨并没有感到多大的自豪,真正令她高兴的,是在这场变革当中,自己没有败下阵来,没有愧对军校教员应该肩负的使命和职责。
四种肿瘤的生死考验
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阵痛”刚刚过去,身体的“阵痛”又接二连三地袭来。
2004年5月中旬,在一次体检中,胡滨被诊断患有甲状腺腺瘤。当时,医生给出了两套治疗方案:一是药物治疗,但疗程长,见效慢;另一种是手术治疗,疗程短,见效快,但声音有可能出现嘶哑。胡滨考虑自己是教师,失去了声音等于失去了教书的本钱。于是,毅然选择了药物治疗。
没过多久,学院组织干部进行例行体检。过了几天,南京军区总医院通知胡滨去复检。当时,胡滨正在上课,课程排得很紧,脱不开身,因此复检的事被一拖再拖。直到6月中旬,课上完了,医生第4次催促复检,她才赶到医院。
拿到复检报告,胡滨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报告单上竟然写着:宫颈癌。癌症,总是让人联想到死亡。难道年迈的父亲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相约白头的爱人就要愿望成空?才15岁的女儿就要失去母亲?难道从此就要离开热爱的讲台,告别心爱的学员?慌乱过后的胡滨告诉自己:不能倒下,一定要活下去!
这次,胡滨听从医生安排,带着不安与恐惧,很快住进了医院。所幸癌细胞还没扩散,手术也很成功。因为总是惦记着住院前没有来得及批改的147篇研究生论文,术后一周,胡滨便征得医生同意,带着“至少全休三个月”的医嘱,离开了医院。
出院那天,胡滨一进家门,便急不可耐地换上军装,恨不能一下飞进办公室。从家里到学院办公楼一共300米距离,由于身子虚弱,胡滨走了近20分钟,平日里从不在意的34级台阶,每迈一级都像攀岩一样艰难。当胡滨一步一挪移到教研室,双手捧起办公桌上那厚厚的一摞论文时,夺眶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承受过生与死的磨难,她感到自己又见到阳光了!
本以为病魔已经离胡滨而去,哪曾想,半年后,她又被查出患有乳腺病和脑垂体微腺瘤。由于乳腺病已到了癌前病变,必须做手术。2005年春节期间,赶在新学期开学前,胡滨主动住进医院。手术后第四天,她再次选择提前出院。
四大疾病让胡滨需要长期服药,其中有些药物反应很大。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把自己的药分成了“白”+“黑”,上班时就吃那些反应较轻的,下班睡觉前才吃反应较重的。即便如此,四种疾病有时就像大山一样,压得胡滨喘不过气来。
2005年6月的一天,她正准备去上课,猛然间,脑袋像炸了一样痛。这时离上课不到半个小时,临时找人代课又来不及,她只好强撑着走进教室。课上到一半,一阵眩晕,胡滨差点跌倒在讲台上,学员们赶紧把她送回家。这是她从教二十多年,第一次从课堂上中途退出。
没有架子的胡滨总能与学员打成一片。
0.1毫米的误差
在南京政治学院基础部教授汤晓华的印象中,胡滨是一个在教学上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人。
有一次,胡滨到汤晓华的办公室,核实一种新型武器的技术参数,结果发现和她掌握的数据相差了0.1毫米。第二天上课,胡滨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数据我讲错了,我向大家道歉。”
2004年5月,胡滨参与编写的《军事高科技与新军事变革》一书就要印刷了,最后一遍校对稿交到了胡滨手里,准备第二天送出版社。当天夜里快11点,汤晓华接到胡滨的电话,“汤主任,我觉得书稿中还有一个地方,好像应该再推敲一下。”随后,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当时,汤晓华的心一阵发紧。因为她知道,那几天正是胡滨刚刚查出患有癌症的时候,她的身体极度虚弱。书稿中这部分内容有好几万字,别说找出问题,就是读一遍也不容易。
胡滨的课虽然很受学员欢迎,可她从不满足,总是想方设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002年,胡滨承担了我军高技术武器装备课的教学任务,尽管做了充分准备,授课的效果也不错,但她还是觉得不够好。为此,她特地请来了自己大学时期的老师、这方面的专家——国防科技大学的周世光教授来给学员进行专题辅导。对于胡滨的这一举动,很多人都不解地说:自己的课,请一个比自己强的人来讲,多没面子。可胡滨却说:“什么是教员的面子?把课讲好,学员欢迎,回部队用得上,自己的学员能在未来战场上打赢,这才是教员最大的面子。”
在学员们的眼中,胡滨是个从来不怕学员多问、只怕自己讲得太少的人。有一年,胡滨上的当代高科技与军事变革课程已经全部讲完,可无意间,她从课代表口中得知,有些同学对一些知识点把握得还不够扎实。她当即就说,第二天下午自习课时,来给学员辅导。可是第二天中午,南京下起了这年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虽然,胡滨可以换个时间来辅导,可她没有。当她跨进教室时,裤子湿了大半截,雨水和着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辅导结束后,她像往常一样答疑,但奇怪的是,这一次没有一个同学提问。学生屈莉说:“其实,不是同学们没有问题,只是看着眼前疲惫的胡教员,大家都不忍心开口了。”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人有家财万贯,我有桃李三千”,这是南京政治学院一位老教授生前说过的话。这也是52岁的胡滨所信奉的,“桃李三千”远比“家财万贯”要重得多。在这份坚守中,家人与学员的爱给了她直面挑战、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力量。
胡滨的女儿学习成绩过去在班里一直排在前列,对她的学习,胡滨也没少操心。然而,女儿读中学时,因为胡滨工作太忙,加上生病的缘故,没有更多的精力照看,她的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其中,物理学得最差。班主任批评胡滨:你教了这么多年大学物理,怎么连自己的孩子都辅导不好?听着老师的话,胡滨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那年的“三八”节,女儿给胡滨送了一支蜡烛和一张贺卡。贺卡里写着:“妈妈,祝贺您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感谢您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尽管有许多是我不曾察觉的。妈妈,请相信,我会让您放心的。祝您节日快乐,早日康复。”读着女儿的话,看着懂事的孩子,胡滨的心宽慰了许多。胡滨的爱人颜国胜也在南京一所军校工作,平时也很忙。一家人虽说生活在一座城市里,却难得聚在一起,但彼此从没怨言。
2005年6月的一天,当胡滨提前走进课堂时,投影仪里意外地播放起一段录像。细一看,全是自己平时上课的镜头。就在胡滨惊讶的时候,伴随着优美的旋律,137名学员同声唱起《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胡滨住院期间,学院的政工网为她开设了专题网页,里面盛满了师生们的无限关爱;在学院组织的诗歌朗诵会上,同事和学员对胡滨表达真挚情感;海内外同学得知她的病情,专门给她寄来一张写满祝福的环球贺卡。这张贺卡从加拿大渥太华寄出,沿美国、日本和我国的19个城市一站站传递,上面签着学员们的名字。“阳光总会透过乌云而灿烂。我们的心随你而动。”读着这些滚烫的话语,胡滨倍感幸福,更深深地感到,只有和学员们在一起,自己才能真正忘掉身上的疾病;只有站在三尺讲台上,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来源:宜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