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智能电网能做什么?在供电的同时,还能实现互联网、电话网、电视网“三网合一”;用户家中发生电力故障,无需人工报修,供电抢修人员就已赶到;普通百姓将来可以将家中太阳能发电后富余的电卖给电网……听似天方夜谭,但这些曾经的梦想已经渐渐变成现实。牟龙华,这个来自宜兴的教授,正是这场电力革命的幕后功臣之一。
在上海嘉定区西郊同济大学新校区内,牟龙华正主导着同济大学在智能电网保护领域的研究,他像一位“侠士”,在纷繁复杂的电力世界中,手持巨剑,保护着疆土的安全和可靠。“重情重义、敢作敢为”,正是牟龙华品性的真实写照。
作学术报告
像周培源一样“骑白马”——芳桥农家子弟牟龙华有个“清华梦”
宜兴芳桥镇后村,就在离架弓山的不远处,一处宁静的院落伫立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是一代宗师巨匠周培源的故居。40多年前,有一个孩子,每天放学都要在这里游荡很久,不肯回到与后村仅有一水之隔的孟桥自然村家中。他就是牟龙华。
对于宜兴芳桥人而言,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人,乡亲们教育后生时最爱提起周培源的故事。“好好念书,读清华,像周培源一样‘骑白马’。”这是牟龙华小时候从母亲那里听到最多的话。牟龙华和来自家乡的记者聊起往事时,笑着解释说:古时状元及第骑白马,所以在他们村子里,能读书出人头地的人,村民们就说他“骑白马”了,那是无上的荣耀。
今年51岁的牟龙华出生在芳桥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并非成绩好就能上大学。牟龙华的大哥和三个姐姐,虽然成绩优异,却都没能在读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他们的父母把希望放在了二儿子龙华身上。
这是很有趣的牟家“劝学记”——
年幼顽皮的牟龙华居然对读书并没有兴趣。8岁时,母亲领着他到学校报名,一路上不知说了多少念书要紧的话。第二天,牟龙华竟哭着喊着不肯上学了。母亲倒是开明,没有强扭着他。又一个新学年开学了,母亲带着9岁的牟龙华再次去学校报名,结果前脚刚踏进家门,胆大包天的牟龙华竟后脚也跟了回来。就在家人的无奈和焦虑中,牟龙华10岁那年,居然主动要求上学了!因为这段经历,牟龙华笑说自己成为一年级班上有名的“老大哥”,而且比谁都用功。
他的大哥牟春华回忆说,那时他在生产队开手扶拖拉机,经常要到次日凌晨一两点才能回家。有一次夜班回家,他发现弟弟龙华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一支笔。他把弟弟叫醒,让他回床上睡觉。没想到弟弟睡眼惺忪地告诉他,还有一道题他还没想通,继续挑灯夜战了。
“当时我没有其他想法,真的就是想像周培源一样考上清华,让父母也能看着我骑一回‘白马’。”牟龙华说。在年少的他心目中,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所大学,就是周培源的母校“清华大学”,这个世界他上最向往的地方就是周培源所在的北京。去北京、上清华一直是他强烈的梦想。
1982年,牟龙华参加了高考。在简单地估分后,老师说牟龙华的成绩足以填报名牌大学。那天晚上,牟龙华和大哥牟春华躺在家门口的竹床上一边乘凉,一边思考着未来。此时,清华大学如同天空中的星星,似乎举手可得,却又遥不可攀,他们不得不思考一些更为现实的问题。
大哥牟春华回忆说:当时家里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弟弟能够考上大学,将户口转成居民户口,不用再像祖祖辈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敢填清华,怕上不了。”当时,兄弟俩思考再三,最后填写了中国矿业大学。高考分数公布后,牟龙华以489分的高分被中国矿业大学录取。
“他是我们家出的第一个读书人,也是我们整个生产大队整整二十年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为了庆祝孩子考上大学,贫寒的牟家摆上了酒席,牟春华一直记得那个让人欢笑、让人落泪的夜晚。
与大学导师合影
他是学生心中的“最好导师”——智能电网保护领域的幕后功臣
在电网保护领域,牟龙华在同济大学组建研究团队承担着国家重要研究项目,“成为企业发展有力安全的后盾”——这是牟龙华和他的团队的使命。
直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的那一刻,牟龙华才知道中国矿业大学甚至都不在北京。“说实在,当时我心里是有失落的。”489分,他是当年矿业大学电力系当之无愧的“状元”。入学的高分,自然也让他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在那个人才匮乏的年代,他早早被导师看中,做实验、做项目总也少不了他。
刚开始,牟龙华并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未来又走向哪里,自然也难讲对专业有多大的兴趣。但是,他懂得感恩,吃得了苦。“我不能辜负老师的器重。”出于对学习的尊重以及老师的感激之情,他经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早上七点进去,晚上一两点出来,是常有的事情。”
也正是这份感激使得牟龙华留在了中国矿业大学。大学毕业时,他正独立承担着导师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中一个重要子项目的研究。如果他离校,学校在这方面的研究就要受到影响。正值国家推行保送研究生政策,导师挽留他继续攻读研究生。
大学毕业前,牟龙华做足了去北京“闯闯天下”的心理准备。但是,他无法辜负导师的期待,于是他成为了中国矿业大学第一批保送研究生,并且毕业后留校任教。
江南人的温柔、质朴、好学的品性,在牟龙华身上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似乎缺乏“野心”,这却不妨碍他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精彩。无论是在中国矿业大学,还是他之后就职的同济大学,牟龙华总被学生们评选为他们心目中“最好导师”之一。本着“在其位谋其政”的朴素想法,他总试图把事情做到最好。
他的努力,让他有了丰厚的回报——在实验、项目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而这也激发着他对事业的兴趣。“我们是做应用科学的,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的产品走出实验室,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他独立承担的子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在当时的学术界首次提出了“零序电流有功分量方向接地保护原理”和“自适应式接地保护原理”,并且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当时的研究项目中,成功解决了不同中性点接地电网选择性接地保护难的问题。而由他负责研制的WLD系列微机选线式接地保护装置在配电网得到了大规模使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电网尤其是矿山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
正是这些实践成果和钻研精神,牟龙华三十刚出头,就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并担任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成为供电安全学科的带头人。
也许是小时候种下的“培源情结”太重,再加上妻子是北京人,对于北京,牟龙华始终念念不忘。2003年,时任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的牟龙华向学校提出了辞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牟龙华终是难圆北京梦。国内很多院校不断向牟龙华投出了“橄榄枝”,其中同济大学提出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他的目光。考虑再三,他接受了同济大学的邀请。“一方面上海离宜兴近,方便照顾我家里;另一方面,上海交通发达,到北京也便捷。”他要因此放弃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的职位,成为高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但这对于牟龙华来说并不重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意味着变化与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初到同济大学的牟龙华,似乎回到了十几年刚做大学讲师那会儿,有点孤身打拼的感觉。他时常会想念在矿业大学时用整个青春搭建起来的成熟的研究团队。半年后,牟龙华招到了他在同济大学的第一批研究生。“当时就像一个司令带着一群毛孩子,带他们做研究,跑企业,写论文,甚至带他们买菜、采购生活用品,几乎到哪里都带着他们。”
在这群“毛孩子”眼里,跟着牟龙华做项目有一种安全感。“在研究任务分配到我们手里之前,导师已经经过了非常严谨的考量,所以我们团队很少有失手的研究项目。”正因为这种严谨和亲和,报考牟龙华团队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不少博士生、海归留学生也慕名而来。
经过八年的奋斗,牟龙华组建了一支有力的研究团队,取得了如“矿山漏电保护与保护测控技术”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在电网保护领域,这个团队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研究项目,推动着合作企业的发展扩大。“成为企业发展有力安全的后盾”——这是牟龙华和他的团队的使命。
2011年,牟龙华担任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他主导着同济大学在智能电网保护领域的研究,像一位“侠士”,在纷繁复杂的电力世界中,手持巨剑,保护着疆土的安全和可靠。
智能电网是未来世界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国家早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专门研究。我国“十二五”规划为它开出了数千亿人民币的投资计划。怎样让风力、火力、水力、太阳能等不同能源发的电在电网上融合,安全地送入家庭、企业,是牟龙华团队在智能电网领域最重要的研究项目。2010年,团队发布了智能电网客户端设计概念,引来了学术界的好评,但要将概念变成现实,还需要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促而蹴的,它需要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尤其是事关用电的安全性,更容不得一丝马虎。”牟龙华说。
与研究团队讨论课题
母亲的眼泪让他放弃了留学——家和宜兴是他永远的“归属”
与很多大学教授、学科带头人相比,没有留学背景是牟龙华的“软肋”。其实,牟龙华并不是没有机会留学,只是就像当年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他留在了中国矿业大学那样,重情重义的他,为了父母,放弃了留学的机会。
出国留学,是众多大学生共同的梦想。牟龙华也做过这样的梦,也曾经有两次,差点就出了国。大学毕业没多久,牟龙华获得了第一次留学的机会。可是,他回到家,刚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哥哥,出国留学几个字刚说完,母亲就哭了。牟春华说:“她怕弟弟去了国外就不回来了。”虽然母亲没有明确表示不允许留学,但是这一哭,让他心软了,主动放弃了这次留学的机会。
没几年,牟龙华再次获得了留学的机会,这次是跟随导师去当时的苏联。这一回,他是抱着势在必行的决心。不但事先取得了家中的支持,还特地学了一年俄语。没想到,当各种手续办齐全,苏联解体了。
之后,牟龙华取得越来越令人瞩目的成绩,要想出国留学,自然也并非难事。可他再也没有动过出国的念头:“父母在,不远游。他们年纪越来越大,出去了我也不放心。”
重情重义的牟龙华,自然也对家乡宜兴有着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走在同济大学老校区的路上,忽然听见几个学生在讲宜兴话,顿时觉得非常亲切,还特地凑过去搭了几句话。
牟龙华说,他对宜兴有着永远的归属感。“每次从上海开车回宜兴,从徐舍鲸塘那里的高速出口一下去,我就觉得回家了。”令他欣喜的是,这几年宜兴的环境越来越好,各方面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到位。他说:“有几次,一下高速公路,我看着干净的黑色路面,周围有层次感的绿化,感觉自己到了澳大利亚一样。”
“我现在非常期待能够与家乡的企业合作,为他们提供科技保障。”牟龙华的眼里满是憧憬。
来源:宜兴日报 摄影:潘俊悦(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