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个踏青觅胜的季节,又是一段寻幽访古的时光,多少美事美景让我们朝思暮想,多少乡愁乡情令我们今生难忘。为了这悠悠的遐想、为了这绵绵的情长,通过广大文学、书画、摄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部充溢乡情乡愁,展现宜兴人文、风貌、前史的文化书籍《老家宜兴》“诞生”了。
乡愁也许是几行短诗,也许是一首歌,也许是一幅画,也许是一条老街,也许是一座老桥。但无一例外的是,“记得住乡愁”就是保护弘扬中华优异传统文化,延续前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宜兴有着丰富的人文前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就这样,《老家宜兴》作为乡愁工程的先遣信使,悠悠地来到了我们面前。翻开这本书,宜兴的前世今生跃然纸上,绘画、摄影、文字相交融的艺术表现形式,呼唤着每个人对于宜兴的故园记忆。
历时2年的《老家宜兴》创造历程浸润着众多陶都儿女的汗水。2015年4月16日上午,《老家宜兴》画集写生编纂启动仪式在瀛园举行。为推动编撰工作顺利实施,完善推进措施,市文广新局、市美术馆、市徐悲鸿画院、市书画院、市文化馆、市剧目室、市文管办、市摄协、市新华书店等多个单位与部门屡次组织召开策划会、审稿会、培训会,深入研讨“乡愁”丰富内涵、精神价值、呈现方式、叙述个性、表现手法等,制定了选题总体方案、时间安排和工作进度。同时,积极组织精干力量,为本书编辑出版提供了所有创造所需。
为能充分展现名城宜兴不俗的古风雅韵,共有36位摄影家、24位画家和35位作家怀着浓浓的家乡情结,实地寻访了234处名胜景点和50余项民俗风情,拍摄照片498张、绘画186幅,撰写文稿268篇,通过这些图文,努力重现宜兴的古貌风韵。创造团队先后通过10多轮的研讨证明,精挑细选,精描细酌,数易其稿,终究选取了102处人文景点和名胜奇迹,25项民俗风情,共收录照片127张、绘画127幅、文字稿件247篇,全书图文算计33.6万字,为了确保史料性、学术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有很多摄影作品、绘画作品、文字稿件没能选入书中,在此我们表示歉意,并感谢作者们的辛勤付出。
参与创造的既有投身艺术几十年的艺术名家,也有热爱家乡的艺术新锐,还有来自基层的艺术爱好者。市美术馆馆长刘明、市徐悲鸿画院院长蒋焕余、市剧目室主任王建平、市文管办主任黄兴南、市民俗学家徐建亚等精干力量纷纷怀着饱满的情感用心创造,通过对宜兴奇迹和民俗的朴素描写,让《老家宜兴》成为了一个温情的存在。
一个古村落就是一段厚重的开垦史;一幢古民居就有着一个个令后人敬仰的故事……市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出这本书的初衷是通过对前史名胜的朴素描写,以一种质朴的呈现方式让读者们了解宜兴的独特性情,让宜兴人知晓生活成长的学养环境和前史根脉。”在编制这本书的过程中,市美术馆始终关注这部书的人文性、前史性,用地理空间与人文空间相叠加的方式进行讲述,让宜兴优异传统文化遗存生动展如今书中,不但有温度、有厚度,而且还洋溢着时代的精神。
《老家宜兴》把远方游子那份对故乡长长的牵挂、淡淡的忧愁,一点一滴地从记忆里聚拢,开启那些尘封的夸姣,在心灵最深处荡漾出真善美的莲花。让我们在暖暖的乡愁里,记住这些前史的背景和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