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厂、红旗厂、东风厂、精陶厂、均陶厂……这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它们生产的陶台、蟹篓花瓶、陶衣架……曾进入千家万户中。这些企业,有的仍在生产,不少已经悄然离开,在我们心中留下过沉甸甸的记忆。宜兴“陶都”这张名片更少不了它们曾经和正在付出的努力。讲座中,史俊棠会长带领我们深情回顾了这些陶瓷生产企业。碍于篇幅,这里仅介绍其中一部分。
宜兴新大新陶瓷有限公司,创建于1956年,原名“宜兴大新陶瓷厂”。主要产品有500公斤、400公斤容量的大缸和30公斤容量的储粮坛以及砂锅,少量陶台、花盆等。产权制度改革后,成为宜兴仅存的较大规模日用陶瓷企业,主要生产日用陶瓷、建筑园林陶瓷、工业陶瓷等。
宜兴红旗陶瓷厂,创建于1955年10月,主要生产长缸、砂锅等日用陶产品。1980-1987年,该厂开始生产工业陶、建筑陶以及紫砂花盆等产品。1998年12月宣告破产终结。
宜兴东风陶瓷厂,该厂建于1955年10月,主要生产中小长缸、砂锅等日用陶产品。新产品动物造型果壳箱问世后,一度在市场上风靡。2002年1月宣告破产终结。
宜兴正新陶瓷厂,该厂建于1956年2月,主要生产缸、坛、盆类日用陶,兼产小型陶台以及耐火陶瓷制品,计有130多个品种。1998年12月宣告破产终结。
宜兴合新陶瓷厂,建于1956年2月,产品以盆、罐等日用陶为主,1970年后,兼产少量工业陶,并逐步发展园林、紫砂陶,如节煤炉等。2001年9月宣告破产终结。
宜兴胜利陶瓷厂,建于1952年4月,产品有坛、罐、砂锅、包装容器等60多个品种。1970年后,兼产乳胶膜、皱纹板、美术陶,1997年9月宣告破产终结。
宜兴卫生陶瓷厂,建于1974年1月,隶属宜兴陶瓷公司,专业生产卫生陶瓷,如坐便器、蹲便器、台式面盆、立柱式面盆、立式小便器等。2001年9月宣告破产终结。
宜兴陶瓷原料总厂,建于1966年7月。主要供应本地陶瓷生产企业所需的甲泥、白泥、嫩泥、紫砂泥等主要陶土原料和配料。2004年2月破产终结。
宜兴精陶厂,建于1958年12月,原名“宜兴陶瓷机械厂”,以生产工业陶瓷为主。1963年制成“长石质精陶”后,停止工业陶生产,主要生产高中档成套精陶餐具、茶具、咖啡具、花瓶、花插、挂盘、文具以及炻器。
宜兴紫砂工艺厂,主要生产紫砂茶具、文具、餐具、花瓶、花盆、雕塑等产品,初创于1954年10月,原名“宜兴紫砂工场”。2002年易名“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出于经营需要,“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名称保留。
宜兴均陶工艺厂,该厂建于1955年6月,是国内园林陶瓷的主要生产单位,前身为丁蜀陶业生产一社,生产的品种一度以粗陶大缸、花绿缸、砂锅、陶盆为主,后缩减日用粗陶生产,扩大均陶产品开发。
宜兴彩陶工艺厂,专业生产现代艺术彩陶及彩釉细陶。 该厂建于1955年10月,原名“宜兴建华陶瓷厂”,以生产日用粗陶为主,后转产卫生陶瓷。1961-1965年,该厂开始研制彩釉细陶。1980-1982年,该厂逐步形成坛、罐、花瓶、灯具、衣架、挂盘、花盆、花架、雕塑等8大类产品。此后,又开发了一系列既保持传统产品特色又代表日用陶瓷发展水平的新品,如陶酒瓶、耐高温砂锅、食品罐、陶餐具以及环保型酒坛等。另有用于内墙装饰的艺术陶瓷壁挂,开创了装饰大型场馆的先河。
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专业生产工艺美术陶瓷,1980年2月投产。其产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特色,形成了宜兴地区特有的美术陶瓷风格。2001年,该厂破产终结。但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玉林为首的一批美彩陶工艺人员仍不断探索着宜兴美彩陶的设计和生产。
宜兴青瓷厂,是生产青瓷、普瓷、炻器、泥龙头的企业。前身为“鹤鸣陶瓷厂”。1961年3月,江苏省轻工厅下达《宜兴青瓷的恢复试制及其工艺研究》科研项目,该厂与江苏省陶瓷研究所配合,成功试制出宜兴青瓷。1966年,企业更名“宜兴青瓷厂”。1984年,青瓷酒瓶成为热门产品,另外高端仿哥窑青瓷工艺品引起国内外陶瓷专家注目。1998年12月,宜兴青瓷厂宣告破产终结。宜兴现有10多家青瓷生产企业,它们共同在续写着辉煌。(宜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