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老故事:架弓山和鹅窠山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芳桥地区,有几座不知名的小山丘。山丘上的土地很肥沃,却种不出庄稼,不管老百姓种什么,最后总归是颗粒无收。于是啊,老百姓都说,这里是山神爷的土地,山神爷不喜欢老百姓在上面种庄稼,种什么就收什么。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敢到这几座小山上种庄稼了。

串联历史“遗珠” 绽放陶都光华
钟灵毓秀,源远流长。宜兴,这座拥有10000年开发史、7300多年制陶史和2200余年建城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陶都人民用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的艺术结晶。近年来,我市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并传承延续,一些蒙尘的“遗珠”再放光华。

宜兴名人:传奇女杰——记著名社会活动家傅学文
据傅学文亲侄傅志方回忆:姑妈傅学文1903年出生于新街陆平,当时家庭人口多、负担重,她的父亲傅焕卿是一个俭朴淳厚的老实人,粗识文字,主要务农,可由于过度操劳,不幸早逝。

偶遇紫砂结情缘
从开始上班后,我渐渐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喝茶就少不了茶具,上个世纪60年代,用的是个搪瓷茶缸,一用就是好几年,后来改用了瓷壶。到了70年代,我换上了一个吃完水果罐头留下的玻璃瓶,瓶盖是金属带扣的,逆时方向一拧就开,顺时方向一拧即盖好,携带很方便。那段时间,罐头瓶成了人们的时尚饮具。

金陵竹刻与宜兴紫砂同台联展
5月15日,“刻意江南——竹刻、紫砂作品联展”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由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南京市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主办,省民协省直分会、省竹刻艺术研究会、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等单位承办。

怎样养好一把朱泥壶?
在紫砂的各种泥料中,「朱泥」一直广受壶友们的喜爱,因其泥色红润可人,泡养之后更是娇艳无比。同时,由于泥料较为珍稀,制作难度又大,所以一把好的朱泥壶尤为难得。而如何养好一把朱泥壶,也成为很多壶友们研究的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养好一把朱泥壶。

第三届宜兴·周铁古镇文化旅游节即将开幕
5月17至19日,第三届宜兴·周铁古镇文化旅游节即将启动。本届活动,将一改以往风格,首次把文化、旅游、体育三者相结合,利用周铁本土特色和优势,全方位展示古镇儒风、周铁湖韵。

温雅清隽展儒风 湖韵秀彻美竺西 ——周铁镇文旅产业发展综述
5月17日,第三届宜兴·周铁古镇文化旅游节即将揭开神秘面纱。近年来,周铁镇修复文物古迹、修缮历史文物,重塑起乡镇“骨血”,以历史文化、体育精神为乡镇注入“精魂”,并立志于构建集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田园观光于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框架,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特色旅游小镇,让古镇儒风、湖韵周铁绽放无尽光华。

阳羡茶:美茗当鲜 一脉馨香
炒茶师傅在高温的铁锅内用双手反复搓捻,炒制成像针一样的“阳羡雪芽”茶。 美茗当鲜,一脉馨香。 从芽头青到杯中茶,一味好茶来之不易,不仅源于发展理念的持续创新,也源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弘扬。 技术人员在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