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老故事

宜兴老故事:丰义湖神庙的传说

现在宜兴市官林镇的丰义,有个叫水产村的地方,就在滆湖的边上。据说,以前这里有座“湖神庙”,颇有应验,四季香火不绝。后来历经岁月洗礼,湖神庙多次被损毁,但多次被重建。抗日战争时期,湖神庙因为战乱被毁,解放后,老百姓就在原址捐资修造了一座小的湖神庙,用于祭祀,后来年久失修,渐渐就被废弃了。现在虽然没有湖神庙了,但是湖神庙的传说仍然在民间流传。

乌米饭

乌米饭:一碗乌米饭的幸福

在宜兴,立夏前后,端上来的,很可能就是乌米饭,盛在盘子里,清香扑鼻,晶莹黑亮,在阳光下透着蓝紫色的色泽。这并非天生的“乌米”,而是将粉白莹润的糯米,用草汁泡得乌漆抹黑,然后蒸熟而成。宜兴人为什么好端端的白米不吃,偏要食用乌米呢?

清水泥

第十三届手工制陶大赛结果公示

第十三届手工制陶大赛于4月23日-26日在宜兴市陶瓷实训基地举行。经大师、高工组成的评委会严格打分,得出评奖结果。现将一、二、三等奖人员名单公示如下(以姓氏笔划为序)

宜兴红

“宜兴红”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准,我市传统优势红茶产品“宜兴红”成功摘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我市继“宜兴百合”“宜兴紫砂”“宜兴大闸蟹”“湖氵父杨梅”等之后,成功申报的第七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汪菲

拂柳清风化紫玉 ——制壶新秀汪菲壶品赏析

汪菲,号拂柳,出身于宜兴丁山,从小沐浴陶都的氛围,喜爱传统文化艺术,201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怀着对故乡陶都的思念,毅然回乡,从事紫砂艺术,拜当代实力派艺术大师华建民为师,全方位学习、研究、实践紫砂艺术,深得华建民供春壶制作之技巧,作品灵动、自然,别具趣味。

紫砂壶的藏趣

紫砂壶的藏趣

从小喜欢喝茶,也就关注沏茶的用具,听说紫砂壶泡茶绝佳,出于爱好,就收藏了一些。闲暇时,约上两三好友,沏一壶清茶,细细品茗,品味着茶香,把玩着精美的工艺,赏析着优美的图画,内心变得越来越沉静,越来越愉悦,回味无穷。

吴 超 助理工艺美术师

青春是首歌,在紫砂里唱响——庆“五四”宜兴青年陶艺家感言

吴 敏 工艺美术师:1982年生于宜兴陶艺之家。父亲吴亚平于1956年进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师从顾景舟大师;母亲钱丽媛先后师从王寅春、蒋蓉大师。大学毕业后随父母学习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其间还先后在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紫砂造型设计班深造。人物感言:向“七大紫砂老艺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制壶技艺,学习他们精益求精的为艺精神,多多创作无愧于紫砂、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养壶

关于养壶三境界

很多壶友在喝茶时会选择用紫砂壶,原因之一,就是其在茶水长久的浸润下,会变得温润光华,也就是「包浆」。因此,养壶变成了每个用壶者、爱壶者研究的课题,但其实细分之下,可以发现养壶有三重境界,我们不妨来细细分析一下。

善卷洞

宾客云集,人气爆棚,五一的善卷洞精彩纷呈!

五一的善卷洞,气温适宜,节日氛围浓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善卷洞,一边欣赏着善卷旖旎的风光,一边感受着唯美的梁祝文化。

范吉(洁)

壶中天地竞风流 ——庆“五四”宜兴青年陶艺家风采(三)

郭余华 助理工艺美术师:1979年生,1995年涉陶,其间在江苏陶瓷实训基地、宜兴紫砂艺术培训中心系统学习,得到多位紫砂大师的指导。精通选矿、配泥、造型设计、装饰、烧窑等工艺。尤其擅长陶刻,装饰书画高雅简洁,刀法遒劲,山水人物法度严谨,茗壶铭刻相得益彰,形成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紫砂艺术风格,增强了紫砂茗壶的艺术魅力。作品被国内多家博物院(馆)收藏,个人艺术简介收录《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名人集》一书。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