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三题——守 愚、从 容、善 缘
一把茗壶,含满了生命的空寂、风流和千百滋味。供春宠辱不惊,在紫砂的时空里安之若素、踽踽独行,壶不停,茶不凉,香不散,“龙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款式不一,造型新颖,时负盛名。“树瘿壶”尤为世人所重,此壶乍看似老松树皮,呈栗色,凹凸不平,类松根,质朴古雅,别开生面。

陶都蜀山
蜀山,既是山名,又是地名。它位于今宜兴市丁蜀镇东北侧的蠡河东岸,距丁山不过2千米,海拔仅为59米。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称:“蜀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一峰屹立,水环其麓,亦名独山,罨画溪自南北注张泽桥入东溪,群山皆在河西,惟蜀在河东,山麓有东坡书院。”据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考证:蜀山,原名獨山(独,繁写为“獨”),宋熙宁年间(1068—1077)苏东坡来宜兴游历,从太湖上岸,见一山兀立,风光秀丽,似同故乡,问其名,谓“獨山”。苏东坡登山感叹:“登獨未见犬,此山似蜀”,又联想到《尔雅·释山》中的解释“獨者,蜀也”,便建议去偏旁改獨为蜀。宜兴人十分敬仰苏东坡的人品和才学,非常乐意接受他的建议,自此独山之名渐渐淡去,蜀山之名传至今日。

教授之乡也是“院士之乡” “父子院士”引宜兴人自豪
宜兴籍科学家、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唐立新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的父亲唐西生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截至目前,宜兴籍两院院士增至28位,首次出现父子两代人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团氿竞帆
白帆点点,御风而行。11月25至26日,2017年“氿洲开元名都”杯江苏省青少年帆船联赛在风景秀丽的宜园风景区举行。蓝天白云下,团氿碧水间,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徐州和我市的9支代表队、80多名运动员扬帆破浪。

宜兴还有个“紫凸勒块”
石拱桥连着狭窄悠长的街巷,麻石早已被足底磨平,渗着江南固有的湿漉漉,墙角边石缝里长着薄薄的软软的绿茸茸的苔藓。哪家顽皮的小孩,咿呀一声推开临街的木门,跳过高高的门槛,就跑到水润润的嘈杂里撒欢,很快脚下一滑,被石板碰得鼻青脸肿,哇啦啦泪如雨下。隔壁的叔婶见了哈哈大笑,然后俏皮地对着孩子开玩笑说:“你个皮撒精,撒啪一个浪骨仑(宜兴方言指摔一跤),跌出个紫凸勒块(宜兴方言指孩子头上跌出的包 )。”

我与竹的故事:王洛宾与宜兴竹的故事
1938年秋天,王洛宾先生在兰州参加了由丁玲领导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为了深入采访和挖掘抗战题材,尤其是江南一带的抗战活动。王洛宾先生率领五六人组成的采访创作组到了宜兴南部山区,那里的气候十分适合竹子的成长,一片竹海映入眼帘。王洛宾先生看到蓬勃向上,一望无际的竹海,想到了人民抗战的力量。

我与竹的故事:宜兴竹海生命的脉动
暑热炎炎,去到宜兴。热浪滚滚里,对于那些外来的闯入者,似乎有种不堪一击的娇嫩与脆弱。但对土生土长的宜兴人而言,却早已司空见惯,颇有盛气凌人的架势了。这,是因了生长于太湖西岸的那片广袤的竹海么?因了长此以往地吹着竹风,沐着竹雨,吃着竹宴的诗意与浪漫么?因了古荆邑千年时光百折不饶的历练,铸就了竹海庞大的种族部落,落地生根的铜墙铁壁么?

虚扁壶——虚怀若谷 逍遥自在
虚扁壶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它的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紫砂中的扁壶,最早见于明代时大彬款制作的调砂“虚扁”,其后名家均有制作,此类器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扁”。根据紫砂壶造型不外乎仿生象形、仿古青铜器、几何抽象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