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竹的故事

我与竹的故事:一根篙子的见证

从我睁开懵懂的双眼,就看见父母手里的竹篙。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的父母为了生计,摇着一叶小舟,撑着一支竹篙,风里来雨里去,把一堆堆沉甸甸的货物送往一个个码头。

我与竹的故事

我与竹的故事:箬叶粽,竹的味道

我制作的大都是传统美食,比如粽子。我喜欢包各种式样的粽子,也喜欢用各种不痛的粽叶来包裹。一次爬山,同学指着一种宽阔碧绿的竹叶告诉我,这是山里人的粽叶。这种竹子叫箬竹,叶子叫箬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中“青箬笠”就是用这种箬叶编织的斗笠。

我与竹的故事

我与竹的故事:竹之韵竹之情

竹有雅韵,更有实用价值。我们的生活中,从来离不开竹子。每天用的竹筷、小时候睡的竹躺床、坐的竹椅子、用的竹篮、竹匾、竹篙等等。忽然间又想起夏天的时候在乡下奶奶家,家家户户门口都架起竹床乘风凉的场景;长大后,我用竹针织毛衣,织出爱人的围巾,织出女儿的小衣裳,织出父亲的背心……

我和竹的故事

我与竹的故事 自有竹音在吾心

在我们的记忆里,老百姓的生活是离不了它的。晒稻谷的、装稻谷的、洗菜的、晒衣服的、茶杯里的、菜碗里的……都与竹子相关。那时,乡间有专门从事编制竹器的师傅,挨家挨户去编织和修复农家用具;那时,山镇的集市上,整条街都是散发着浓郁竹香的商铺;那时,大家伙乔迁、嫁娶,一对竹箩筐、一副节节高、几只竹篮,便是大自然和亲友真诚的礼物,也是吉利的兆头……宜兴人的俗世生活里,满是竹的清香,日日与竹子竹器相伴的宜兴人,精神气质中有了竹的风范。

老外冒险游竹海

我与竹的故事:老外冒险游竹海

记得那是个大雪纷扬的早上,上班后便与同事们一起参加冬季业务培训了。突然,外办主任通知我立刻出发去接一批美国客人,说是要去久仰的竹海观赏雪景中的“绿色海洋”。

我与竹的故事

我与竹的故事:翟家竹匠

家乡宜兴,有着这样一座小镇,它被称为荡里阳山,百善芳桥。小镇里,有一家常年经营的竹器店。这里不是层峦叠翠的宜兴竹海,却胜似竹海。现在,手工艺者不断减少,更别说竹匠了。可是谁能想到,翟书记是以怎样的心境,退休后重新捧起16岁拜师学到的手艺?

宜兴竹海

我与竹的故事:十年青春竹相伴

1968年11月11日,我们和桥镇的老三届知青转变了人生角色,从城镇小青年变成了农民。那天,我们乘坐高塍公社的大机帆船“嘭嘭嘭嘭”地到了当时并不知天南地北的陌生地方,领到了政府分配给我们的基本生活用品和几件农具:一张竹床、一张竹桌子、鉄耙、锄头、扁担……那些将与我生活劳动难以分割的物件,件件都是我们宜兴南部山区特产毛竹的“献身”。日半世夜半世,吃饭用竹桌子,睡觉躺竹床。锄田,竹柄显身手;挑担,扁担唱欢歌。身处广阔天地,有竹子相伴,青春很靓丽!

宜兴竹海

我与竹的故事:王洛宾与宜兴竹的故事

1938年秋天,王洛宾先生在兰州参加了由丁玲领导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为了深入采访和挖掘抗战题材,尤其是江南一带的抗战活动。王洛宾先生率领五六人组成的采访创作组到了宜兴南部山区,那里的气候十分适合竹子的成长,一片竹海映入眼帘。王洛宾先生看到蓬勃向上,一望无际的竹海,想到了人民抗战的力量。

宜兴竹海

我与竹的故事:宜兴竹海生命的脉动

暑热炎炎,去到宜兴。热浪滚滚里,对于那些外来的闯入者,似乎有种不堪一击的娇嫩与脆弱。但对土生土长的宜兴人而言,却早已司空见惯,颇有盛气凌人的架势了。这,是因了生长于太湖西岸的那片广袤的竹海么?因了长此以往地吹着竹风,沐着竹雨,吃着竹宴的诗意与浪漫么?因了古荆邑千年时光百折不饶的历练,铸就了竹海庞大的种族部落,落地生根的铜墙铁壁么?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