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湖父廿三湾
现在,廿三湾更美了。当地政府根据历史记载,逐步恢复一些原有景观,以便让游人更多地了解宜兴的历史文化。每到双休日,到廿三湾爬山亲近大自然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廿三湾,已成为宜兴一个新的旅游胜地。

宜兴往事:从过“独木桥”到“立交桥”
时光飞逝,40年一闪而过。恢复高考40年来,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已走过万水千山。曾经,高考是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分水岭”,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高考已不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道路,无论成功与否,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次经历而已。

宜兴往事:作文命题见证时代变迁
刚刚过去的高考,“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车辆与时代变迁”等全国各地的作文题引发热议。其实,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高考作文一直备受关注,除了占分比重大之外,题目也往往引发很多人的共鸣,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印记。

泥土中生长的丝弦
那时候,丝弦一拉响,人像做梦一样。徐舍洴浰是个古村,她依偎着宜兴西氿的阔大烟波,曾因“洴浰雪蓑”的美景,闻名江南。古老的草根音乐,宜兴丝弦,在这里流淌了上千年。那曲调,像极了西氿的水,九曲回肠,缠绵深情;又像那错落的圩埂,平易朴实,贴心贴肺。

陶都夜景更璀璨——点亮城市灵魂 扮靓阳羡大地
照明亮化将城市的灵魂点亮,宏阔、从容、典雅的宜兴,是我们灵魂的诗意栖居地。当代宜兴照明人以独特的审美方式缔造的城市空间和精神家园,让我们愈发笃定、坚韧、淡雅。今天,我们在这里刊发部分佳作,旨在用画面引领读者,放慢脚步,再一次用心品读宜兴,贴近宜兴,从而更好地建设宜兴。

宜兴网事:盛夏里的 一缕和风
每天上午推着孙儿去买菜,路经六号楼时,总看到温馨的一幕。三四位六七十岁的婆婆,相聚坐在屋檐下一起拣菜,有说有笑。你帮我撕南瓜藤,我帮你拣长豆,前段时间几个人还轮流做东包粽子。大家围着一只圆匾,一筐糯米,一罐腌好的肉,三四斤粽叶,没牙的包粽子,有牙的扎粽子,流水作业,她们相互传递配合着。她们两三天一次,前后大约包过十次。

宜兴网事:岳家军练兵杨顺浜畔
在孩童时,经常听到万石有灶窠里、顾家桥、洗马潭、茶亭头等地名,长辈们说这些地名,都与岳家军有关。这些有着浓厚历史底蕴的地名,从此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为了撰写《宜兴山水》文稿,我到杨顺浜流域采风踏勘,系统寻访当年岳家军在此地屯兵练武的历史传说。